第九章 七分人三分鬼-《地煞七十二变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酒是掺水的浊酒,在碗中似稀泥汤;菜好一些,满满一大盘鸡零鸭碎,拿沸水草草烫过一遍,往外渗着血丝。
    李长安没啥食欲,且满肚子疑问。
    方才他与众鬼闲聊,得知当初和尚超度他们时,只觉融入一道温暖的白光,意识也渐渐陷入混沌,可转眼清醒后,发觉自个儿已经到了余杭城外,作了一阵子孤魂野鬼,才被黄尾一个一个都找回来。
    法严佛法精深,不应出此纰漏,所以李长安第一反应便是:
    “莫非本地有邪物作祟,隔断了阴阳?”
    小老头姓乔,自言是黄尾的老相识,听了李长安的话,“嗤嗤”笑得胡子打颤。
    “这位道爷讲话好是风趣。邪物?我这本地老鬼是没听说的,但阴阳隔绝好几百年前就开始了,落在本地的死鬼是一律下不到阴曹的。”
    “几百年?”道士不信,“阴阳断绝,鬼魅岂不泛滥成灾?”
    小老头笑着捡了块鸡脖子啃,旁边黄尾接过话:
    “道长可否听过一句话?”
    “什么?”
    黄尾没有急着作答。
    他推开墙上小窗。
    窗外,余杭城敲响了最后一声晚钟,天边也坠下最后一丝残照。
    白昼已尽。
    李长安手里啃了半截的鸡爪子忽的穿过手掌落在地上,沾了一圈鸡毛。店内不许点灯,但道士有种奇妙的感觉,自己的影子正在消失,它在慢慢缩回自个儿身上。
    门口的位置属于一个妇人,老而干瘪,鼾声却是满院子最响的。而此时,她的鼾声里却多了别的音调,扭头细看,随着鼾声起落,她张开嘴不断吞吐着三尺长舌。
    东边墙根下的汉子手脚太长,之前不得不缩成一团,躺得憋屈,而今摘下了脑袋放在肚脐,腾出了空间,双腿终于能舒展开来。
    西边躺着的住客生得肚皮浑圆,尤招苍蝇喜爱,身边蝇群翔集,扰得周遭不胜其烦。如今,天光坠尽,显出厉相。胸腹间豁开大口,肝肠脾胃隐隐可见。他便用鸡毛将豁口塞严实,蝇群寻不着腐肠烂肝,渐渐散去。
    就连乔老头,干瘦的身体也突兀膨胀开,勒得衣裳几要裂开,他解开腰带,水肿得发亮的腐白皮肉鼓了出来。
    这鸡毛店草棚子里住着的,原来全是鬼。
    黄尾的声音幽幽响起:
    “余杭城里七分是人三分是鬼。”
    …………
    李长安把鸡爪子捡回来,捻去鸡毛,塞回嘴里。
    皱着眉头,嘎吱嚼了好一阵。
    “我听闻余杭城内有十万户人家,以一户五口计算,便有五十万口,再加上隐户、流民、仆役、僧道,多少也有七十万人,照你的说法,这余杭城内岂不是有三十万只鬼?!”
    黄尾抓了把毛脸:“这倒是没人数过,不过参差不离。”
    “三十万鬼滞留阳间,与人混居,岂不会扰乱阴……”
    李长安哑然。
    他想到自己的白日化形以及余杭超乎寻常的崇鬼风气——本地的阴阳秩序早就乱成一团了!
    “余杭的城隍?”
    “城隍?”乔老头终于啃完了鸡脖子,嘿然一笑,“老头我在余杭城活了六十年又死了六十年,就不知道城隍老爷姓甚名谁。”
    也就是说余杭城居然没有城隍!李长安愈加诧异。三十万只鬼没有鬼神约束,居然没出乱子!
    “能出什么乱子?”乔老头又捡了根鸡脖,“鬼和人都一样,只有前面有盼头,谁会想着闹事?”
    李长安不解:“盼头?”
    “鬼还能盼啥?”
    乔老头与黄尾乃至茶棚众鬼们都齐齐相视一笑。
    “投胎呗!”
    “只要凑齐了轮回银,交给了十三家,便能在余杭地面上投胎,再世为人。”
    “十三家?”
    “就是余杭城十三座香火最盛、菩萨神仙最多的寺庙道观。”
    黄尾越说越亢奋,一对眼珠子在夜里绿油油发光。
    “不问功德,不问罪业,纹银百两,即可投胎!”
    猛地听着这等咄咄怪事,李长安一时难免思绪混乱,下意思问了句:
    “百两?”
    黄尾把问题推给了乔老头。
    “凑轮回银的事儿,还得看老乔头,他可是抬脚就能去投胎的人物。”
    “尽胡说!”
    乔老头丢下鸡脖子忙忙摆手。
    “我那点儿走街串巷收粪的营生能挣几个钱?每个月要给粪头抽成,还要买鬼籍,买符箓香烛,要吃,要穿,要住,逢年过节各方面还得打点孝敬,一年到头落不到几个子儿在自个儿兜里。不然,我会住在这鸡毛店里?”
    “老小子不老实,我可听说了。”黄尾笑眯眯伸手比划了个数字,“你至少攒了这个数!”
    第(2/3)页